明星 安妮·班克罗夫特
安妮·班克罗夫特 346
出生地:未知生日:1931-09-17 四岁开始在舞台上表演舞蹈,后在美国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又进 美国演员研修所 深造。1950年她用安妮·马诺(Anne Marno)的名字首次作职业性演出。1952年和玛丽莲·梦露一起演出了她的第一部
  • 中文名:安妮·班克罗夫特
  • 别名:安娜·玛丽亚·路易斯·伊塔里亚诺
  • 性别:
  • 身高:未知
  • 体重:未知
  • 地区:美国
  • 星座:处女座
  • 血型:O型型
  • 生日:1931-09-17
  • 出生地:未知
  • 职业:未知
  • 毕业院校:未知
  • 代表作品:未知
四岁开始在舞台上表演舞蹈,后在美国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又进 美国演员研修所 深造。1950年她用安妮·马诺(Anne Marno)的名字首次作职业性演出。1952年和玛丽莲·梦露一起演出了她的第一部影片《不必费心忙碌》(Don't bother to knock),扮演一个小角色。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安妮·班克罗夫特在好莱坞拍了一些低成本的B级片,只有在《TheThe Last Frontier》(1955)里扮演骑兵上校的妻子一角,尚有些深度。1958年安妮回到了纽约,先后主演了两部由威廉·吉布森编写的舞台剧《你上我下》(Two for the Seesaw)和《奇迹创造者》(The Miracle Worker)。前者同亨利·方达合演,她因演技精湛而获得托尼奖。后者描写美国盲聋女教育家海伦·凯勒童年的一段生活,她扮演女教师安妮·沙利文一角,感人的演技使她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第二个托尼奖。这两出戏都是由阿瑟·佩恩执导。1962年《奇迹创造者》搬上银幕,仍由佩恩担任导演,他坚持仍由安妮·班克罗夫特扮演安妮·沙利文,她又以出色的演技获得第三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以及全美电影评议会最佳女主角奖和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的最佳外国女演员奖。安妮·班克罗夫特是60至70年代好莱坞演技派的绝对巨星。六十年代,她出演了两部获得很高评价的影片,一部是1964年的英国片《太太的苦闷》(The Pumpkin Eater),她扮演一个有八个子女的妈妈在家庭和婚姻问题上遇到不少挫折。这个角色使她获得196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剧情片最佳女主角金球奖和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外国女主角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提名。另一部是1967年的耳熟能详的的《毕业生》(The Graduate),这部电影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唤起了多少代人的回忆和共鸣,凭借“罗宾森太太”这一颠覆传统的形象,她获得1967年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喜剧、歌舞片最佳女主角金球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的提名。1977年,她在影片《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里扮演芭蕾舞演员Emma Jacklin,获得全美电影评议会最佳女主角奖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提名。美丽高贵的容貌、难以模仿的优雅气质、性感清晰略带沙哑的标志性嗓音和那张略带不屑却又表现力十足的嘴唇,使得安妮·班克罗夫特能够胜任各种类型的妇女角色,她还在约翰·福特导演的《七妇女(7 women)》(1966)里扮演一个意志坚强、魅力十足、打破传统、自我牺牲的女医生Cartwright;在《青年温斯顿(Young Winston)》(1972)里扮演邱吉尔的母亲伦道夫·邱吉尔夫人;在《嘉宝说话(Garbo Talks)》(1984)中扮演一个患脑瘤但临终前想见嘉宝一面的古怪但让人又爱又怜的母亲的形象。此外,1980年她还自编自导并自己主演了影片《胖子(Fatso)》。在一生的表演生涯中,班克罗夫特最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包括以下几个:《The Slender Thread》中一位可能自杀的人物Inga Dyson;《7 women》中的女医生Cartwright;电视连续剧《拿撒勒耶稣(Jesus of Nazareth)》中的玛丽·马格黛里妮;《象人(The Elephant Man)》中的女演员马奇·肯德勒;《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中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笔友Helene Hanff;《伴我雄心(G.I. Jane)》中提倡女权运动的美国参议员Lillian DeHaven;《烈爱风云(Great Expectations)》的哈韦夏小姐。除上述银幕形象值得人们记忆外,班克罗夫特最富有争议的表演当属她在《毕业生》中所塑造的罗宾逊夫人形象。班克罗夫特2003年接受采访时承认,几乎每个人都不鼓励她出演罗宾逊夫人这个角色,因为“这是一个性行为不够检点的年轻女人形象”,但在班克罗夫特看来,罗宾逊夫人是一个可悲人物,她的梦想无法实现,只好回到常规生活中,和一个传统的丈夫度过余生。 班克罗夫特一生当中,除获得过奥斯卡影后称号外,还曾因在《海伦·凯勒》中成功塑造美国著名盲聋人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萨利文而获得过托尼奖。她还4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但《毕业生》一片给她带来的成就最大。《毕业生》一片导演迈克·尼古拉斯评价班克罗夫特时,称她是一个表演技艺精湛的演员,“她集智慧、幽默、率直和良好的感觉于一身,和其他艺术家不一样。她的美貌经常随不同角色而变换,她是个完美演员,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随意转换。”该颇具争议的译制片在中国也引起了强烈震撼,但了解60年代美国历史背景的观众则无不认为在那个年代它是足具代表性的电影经典之作。即使今天来看,本片题材仍然相当前卫,它挑战了传统大片,成为“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堪称“美国电影的里程碑”。饰演海伦·凯勒的帕蒂·杜克说,她找不到最美的语言描述班克罗夫特所做的工作,“在很多夜晚,我们俩演起戏来就象一个人一样。”班克罗夫特在好莱坞闯荡初期,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多。1952年,她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签约,此后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1958年,班克罗夫特来到纽约百老汇,并在这里获得代表美国戏剧最高奖的托尼奖。她相继参加了舞台剧和电影版《海伦·凯勒》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班克罗夫特是历史上仅有的在舞台和电影上饰演同一角色并获得托尼奖和奥斯卡的8位演员之一。1999年,班克罗夫特成为历史上第15位获得“三大满贯”的演员:奥斯卡:最佳女主角,The Miracle Worker (1962);托尼奖:最佳女主角,The Miracle Worker(1960),最佳女配角,Two for the Seesaw (1958);艾美奖:最佳女配角,Miniseries(Movie),Deep in My Heart (1999) (TV)
广告